专用地震监测台网,作为保障油库、油田、核电站等重大建设工程的安全的“前哨站”,能够实时捕捉地震活动信息,为灾害预警和应急决策提供关键数据支撑。然而,在环境极端、地理复杂的无人区,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可靠、高效的数据传输网络,成为制约地震监测效能的核心挑战。本项目立足于某重大工程在极寒无人区的安全需求,成功部署了一套专用的地震监测系统,并创新性地采用先进无线传输技术,攻克了极端环境下的通信难题,为类似条件下的重大工程安全监测提供了卓越范本。
项目概况
本项目是为位于极寒无人区的一项重大建设工程配套建设的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由分布于项目全域的多个监测站点组成,旨在实时采集地震动数据并高速回传至中心平台,实现对工程结构安全与区域地震活动的全天候监测。项目面临四大核心挑战:一是极端低温环境,最低达-40℃,常规设备易出现性能衰减甚至瘫痪;二是地处无人区,运维极为困难,依赖高可靠设备与远程管理能力;三是风沙雨雪等复杂自然条件要求设备具备高物理防护等级;四是监测数据量大,传统无线传输带宽不足,光缆部署成本又极高,形成严重的数据传输瓶颈。
解决方案
针对项目痛点,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套端到端的综合解决方案:
-
网络架构设计: 在每个远程地震监测站点部署一台码讯工业级无线AP,在中心数据机房部署对应的基站。形成点对多点或点对点的高速无线传输网络。
-
设备选型与部署:
-
终端站: 选用具备工业级宽温(-40℃至75℃)与IP68防护等级的码讯WIFI6室外5G CPE,直接与地震数据采集器连接。
-
中心基站: 在中心端部署高性能WIFI6基站天线,汇聚所有远端站点的数据。
-
-
数据传输流程: 地震监测仪采集到的实时数据,通过串口传输至本地的码讯CPE,CPE通过WIFI6微波无线链路,将数据以1.5Gbps的高速稳定地传输至中心基站,并最终进入地震数据分析与存储服务器。
-
供电与保障: 远程站点采用太阳能供电系统搭配大容量蓄电池,确保在无市电环境下持续工作。所有设备均经过严格的低温启动与长时间稳定性测试。
案例分享
一家在极寒无人区运营大型能源设施(如油田)的国有企业,需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以保障设施安全。 此前依赖人工定期采集数据,时效性差,无法实现实时预警。曾尝试其他无线方案,但在极寒环境下速率不稳定,频繁中断。
通过部署基于码讯WIFI6微波技术的无线传输网络,连续两个冬季的-40℃极端低温下,无故障稳定运行。监测点与中心之间3公里距离上超过1Gbps的平均有效带宽,确保了地震数据的实时、无损传输。通过网管平台,运维人员在温暖的室内即可完成对所有远端设备的监控与管理,年度现场巡检次数减少80%以上。采用先进、可靠的无线通信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极端环境下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监测的数据传输难题。
https://maxonc.com/cases/3999.html#sigProIdcd191f001e
